扭力粘度计-企业节约成本的“老朋友”
更新更新时间:2015-01-08 点击次数:2755
扭力粘度计发明至今将近100年,是一款可靠耐用,操作简易的仪器,用于测量各种不同物质的流变性,尤其适合于生产陶瓷的泥浆和釉料的检测。
它的可靠性让它成为不可取代的生产监控工具,而且在陶瓷厂的特殊环境下依然能运作良好,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比价格高昂却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电子粘度计运作得更好。如果能按操作说明来使用,得出的结果将是一致和可靠的,而且该产品对操作技巧水平要求较低。各种优势使扭力粘度计成为了一款理想的质量控制仪器。
尽管如此,取得可靠的结果只是运用该产品实施控制程序的*步。
一旦你从扭力粘度计中获取了读数,解读这些读数的确切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使用者可以根据其测试结果作出判断,并根据需求确定该作出哪些必要的调整。这么做可以让使用者*掌控泥浆和釉料的属性,避免在下游的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问题。
常规的做法是使用过摆读数来规定工厂所需的扭力粘度计读数。操作员需要凭经验来设定一个可接受的范围,这个范围是基于*标准值的正负度数。但在实际操作中,将泥浆和釉料的流变性控制在值是无法实现的,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
另外,在使用扭力粘度计来测量流变性的同时,检测流变物质的密度也很重要。在某些情况下,检测物料的温度也很有帮助,尽管在陶瓷应用上不常见。
扭力粘度计的常见用途是对浇铸浆进行控制。对于许多陶瓷胚体系统,都需要检测其流变性,在一定时间后,如在二或者五分钟之后,做第二次测试。*次读数和第二次读数之差通常叫做“触变性”。我们应该明白陶瓷泥浆通常有触变性,所以如果把测试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它将会给出不同的读数。
触变性的测量:先搅拌样品并记录即时读数,此为流变性的读数,然后让样品静止一会儿(如两分钟),接着重复测试获得第二个读数。用zui初的读数减去第二次的读数就能得到触变性结果。这就称之为随时间变化的摆度差量。举个例子:如果*次读数是260°,让被测样品静止两分钟后再测试,得出的第二次读数是250°,那么记录结果就是被测样品材料触变性在2分钟后为10°(该例子所引用的数字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请勿将之误解为*触变性读数)。
执行测试所得的浇铸浆的测量结果接下来可以作为数据之一归类到各种类别的数据中,并与该类泥浆所适用的任何标准数据进行对比:
流体密度———过高、偏低或者在接受范围内;
流动性———过高、偏低或者在接受范围内;
触变性———过高、偏低或者在接受范围内。
操作者需要通过实验建立自己的标准,判断被检测材料在什么读数范围内是可以使用的。通常所得的读数在用户所建立的标准的正负10-20度范围内的过摆读数为可接受变动范围。假定*读数为260°过摆读数,那可接受的读数通常为250°到270°之间。简而言之,如果用户得到一个比标准可以接受范围更大的读数,那么表示样品“太稀”,反之则样品“太稠”。
整个测试看起来相当容易,但把测量结果互相对比时,情况会变得很复杂。